导读
刚刚过去的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气象部门收获满满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气象部门聚焦趋利避害,提升气象服务成效,稳步提高气象业务科技实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科学管理和党的建设。为了更好地迎接新的一年,让我们来一一查看年的打卡清单。
01
关键词:业务能力
发展智能装备,推进自动观测,加强综合应用
观测新技术、新装备取得突破,完成地面观测自动化改革年度任务,加强卫星遥感综合应用。
在技术方面,3省开展“天脸识别”算法研发和试点,能见度等6种天气现象智能观测算法取得突破,“卦天”APP上线运行;在装备方面,开展小型无人机、平漂式探空系统、无人机下投探空、飞艇、毫米波云雷达比对等新技术、新装备储备和试验。
《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方案》印发,并在7省试运行。进一步推进遥感综合应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遥感应用核心业务,对6个省局开展遥感综合应用体系督查。
建设无缝隙、全覆盖、智能化的气象预报业务体系
印发《智能网格预报行动计划(-年)》,制定《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业务发展计划》《延伸期气象预报业务技术建设方案》。
全国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实现单轨运行;全国智能网格实况融合分析产品投入业务应用;雾霾预报时效延长至5天,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的提前量和精准度逐步提高。
在预报业务全球化和专业化方面,一天两次的0至10天全球网格气象要素指导预报实现业务运行;世界气象中心(北京)、亚洲航空气象中心正式业务运行;《WMO区域台风预报中心建设工作方案》印发;建立中央气象台、粤港澳联合会商工作机制。
发展以用户为中心、面向全媒体的智慧气象服务
全新打造“中国天气”品牌。“中国天气”网站年内发布资讯余篇,制作专题69个,灾害直播报道9次,单日最高浏览量万页,创历史新高;创新“彩虹预报”被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社海外版报道。25个广播电视媒体平台全年节目首播量约档、小时,发布各类预警信息余次,中国天气频道自制节目月度更新量分钟。中国天气通在智能手机市场覆盖率超过50%。
中国气象网年访问量1.6亿人次;中国气象局政务微博8个话题阅读量过亿、44个话题阅读量上千万。中国气象局政务客户端最高单篇阅读量万,微头条总阅读量2.87亿。
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气象大数据高效应用
国内气象通信系统2.0业务化,全国个国家级地面站及部天气雷达实现数据流传输,台站-省-国家传输全程达到秒级,支撑了强对流短临预报、“零时刻”实况分析等业务。
“派-曙光”高性能计算机建成投入使用,服务个用户,计算资源利用率提升至77%。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核心功能提供试用,构建气象数据流式解码框架,自动站、雷达等关键数据处理时效较CIMISS提升5倍以上。
气象综合业务实时监控系统“天镜”投入业务试运行,融合运维大数据,展示信息化成果。全球气象数据质和量均有提升,“零时刻”实况分析产品有效支撑全国智能网格预报。
02
关键词:预警信息发布
加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作
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业务体系不断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正确率提升至99.95%,创历史最高值。建立预警信息发布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典型案例收集与分析评价工作。升级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新增质量控制功能和垂直下发等功能,完成全国范围内平台升级部署。
气象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入驻应急管理部指挥大厅。与自然资源部联合开展地质灾害协同联动平台示范系统建设;与工信部、统一推送联盟等开展预警信息发布技术研究;与个推、UC阿里新媒体政务平台等互联网公司建立预警信息推送及共享机制;与抖音、快手等社会主要短视频平台合作实现预警信息精准推送。
国家预警发布系统荣膺“年中国应急管理信息化卓越成就奖”。
03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做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气象服务
年,中国气象局与生态环境部签署总体合作框架协议,在科学研究、生态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管理、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环保等八个重点领域深化合作;强化重污染天气和重大活动保障联合预报会商,增加常态化空气质量联合视频会商,全年共会商25次。
印发《全国臭氧气象预报业务规范》,推进大气污染气象条件评估业务;组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汾渭平原开展关键季节重污染防治气象保障服务,为打赢“蓝天保卫战”贡献气象力量。
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品牌,发挥气候资源在绿色发展中的作用
年,气象部门继续打造国家气候标志、天然氧吧、国家气象公园、生态气象公报等生态气象服务品牌。经过一年实践,已有22个市县获评国家气候标志。福建永泰县、广东龙门县、湖北神农架林区等36个地区获年“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地区称号。国家气象公园试点建设正式启动,黄山风景区成为首个试点。开展全国植被、草地、森林等为主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业务,向社会发布《全国生态气象公报》《大气环境气象公报》等。
在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实施方面,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利用气候资源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助力新能源开发以及城市、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气候风险防范。
发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
探索组织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试点,在三江源、祁连山、丹江口、白洋淀等典型区域开展云水资源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和作业试验;编制《华北地下水超采治理人工增雨雪专项行动计划》,促进水资源安全保障。
各省初步确立了水源涵养型及水库蓄水型人影生态修复目标区,森林、草原生态保护型及大城市供水型人影生态修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1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