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给我一天,还你千年嘉峪关市文

嘉峪关:给我一天,还你千年

作者

刘恩友

“给我一天,还你千年”,这个地方就是“云驰瀚海,一座雄关凝壮气;柳系春思,千秋丝路起清风”的万里长城嘉峪关。丝路的声音带着历史的思索,驼铃的画面在长城下闪耀。

嘉峪关地处丝绸之路与万里长城的交汇处。底蕴深厚的文化色彩加上丰富的地域胜景,在这里架起了迷人的彩虹。来到嘉峪关,第一感觉就是“历史就在家门口,宝物就在你身边”。据嘉峪关市政府公布,全市有不可移动文物94处,有城垣城楼、军事设施遗址、坛庙祠堂、摩崖石刻、桥梁码头遗址、传统民居、石窟寺、碑刻、城址、岩画、典型风格建筑等等。年代涉及战国、汉代、三国、魏晋、明清、民国及现代。这些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分别被列为全国、全省、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牵来千年的神韵,“冈峦重叠戴雄关,关势峥嵘霄汉间”的古道传奇落在现代人现实的生活里,随处的一处古迹,就是千年的传说。

据说戈壁的过去是大海,要不然这里的戈壁哪来这么多遍布身边的海底沙粒,哪来这么多海底才有的动物化石。站在嘉峪关,风从西面吹来,夹杂着海水的咸涩,戈壁圆润的鹅卵石是通向海的眼睛,那亿万年前蓝色的海,仿佛还在翻涌着浪花扑打着关城青灰色的墙壁,历史深处的光阴,从长城的垛口处漫进来,留在楼宇城堞的每一个角落。老旧的城砖,老旧的墙垛,老旧的青石基,储存着千百年来血色的记忆,仿佛嗅到当年嘉峪关烽火连天、金戈铁马的气息。

“烟笼嘉峪碧岧峣,影拂昆仑万里遥。暖气常浮春不老,寒光欲散雪初消。雨收远岫和云湿,风度疏林带雾飘。最是晚来闲望处,夕阳山外锁山腰。”层层环扣的城墙楼台老了,千百年来血雨腥风的担当还在;环环绕绕的楼体地壳老了,人踏马踩的声响还在;转角处的戏台老了,关城岁月里燕子的叫声还是那么清脆。

嘉峪关,是明王朝几代人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才建成了“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的三座巍然拱峙、明墙暗壁、城关深藏固闭、结构布局奇巧的“天下第一雄关”,被称为“河西咽喉”“边陲锁钥”。据说入关处城墙上的“嘉峪关”就是乾隆皇帝的亲笔手书。这里是多重文明汇聚融合的交往平台,无论是身揣敕令的使节,统率千军万马的将军,心怀发财梦想的商人,云游闲走的边塞诗人,还是随民族迁徙的民众、心怀信仰的传教士,都从这道关口走过,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在这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关城门口,左宗棠栽下的左公杨挂满了红布条,好像向人们讲述着那些遥远的记忆。

嘉峪关是离祁连山最近的长城关隘,终年积雪的祁连山,以静穆的方式守护着这块通往西域的狭长地带,远远望去,雪峰下那一道道山坡的折痕,像白发老人脸上的皱纹,意味深长。古老的长城第一墩巍然耸立在讨赖河畔的峭壁之上。墩下的讨赖河,像大地的脉管,清亮的祁连雪水终年不竭,湍湍奔流,蜿蜒东去。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宽阔的戈壁上,风中摇曳的红柳、沙枣、骆驼草,好像吟诵着王昌龄、岑参、王维途径嘉峪关时留下的边塞诗,怀想着文人墨客对这里的描述和感慨。天边集结的云朵,像急促的马蹄声从戈壁深处传来,在关城的角落回荡。仿佛听到了祁连深处回荡的声声驼铃,仿佛看到了戈壁飘飞的袅袅炊烟。

长城伸延到黑山脚下,与险峻陡峭的悬壁长城相接,堵住了峪关峡口。这里曾经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通道,留下了张骞和班超父子探访的足迹,留下了大秦、罗马的商人和使者风尘仆仆的身影,他们是丝绸之路最初的探访者。在漫长的古丝绸之路的开拓中,曾经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长队风雨兼程地路过这里,他们风餐露宿、长途迁徙、不舍昼夜,他们走过的地方,胡麻花开,桑树生长,茶叶清香,绸缎闪耀着亮闪闪的光芒。红柳沟、磨子沟、蕉蒿沟等纵深的峡谷里漫淌着穿越中世纪的阳光,千万年前这里苍山翠岭,林木茂盛,动物繁多,古人们在这里狩猎、劳动、娱乐,生生不息,沟壑旁的石壁上散布着幅“黑山摩崖浅石刻岩画”,将千万年前的黑山地貌和古人生活的场景展现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那些茂盛的树木和强悍的动物,在石头上长了千万年,刻在黑山葱郁的岁月里不肯醒来。

从关城之上放眼东望,就是“地下画廊”之称的魏晋历史文化遗存。这片魏晋时期最大的古墓群,占地面积达13平方公里,分布着多座魏晋时期的古墓葬。彩色的砖壁画将魏晋时期人们在这里农桑、畜牧、屯田、酿造等生活场景一一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穿越魏晋画廊,就是新城草湖国家湿地公园。此时,祁连山下的世界是蔚蓝色的,白云下看水润流沙绘出的波涛浪卷,白鹭从草丛里起飞,翅膀蘸过湖水的斑头雁沿长城飞远,古典词牌被一声声鸟鸣叫醒,风在沙丘上呼出仄仄平平的诗句,一些梦想跋山涉水。在这里没有什么不能灿烂,珍禽、湖水、红柳和芦苇,沙和风都好像与我们彼此挂念彼此带故沾亲,花蕊水草里涌出瘦瘦的宋词,列阵的马莲花和芦苇,也弹奏出几叠旋律几缕琴音。大自然在这里反弹琵琶,风的舞姿一半温柔一半沧桑,草湖的“八大景观”在月亮的倒影里发芽生根,一层层怀想姹紫嫣红,一种陶醉向长城内外无限延伸。

丝路远,长城长,长城脚下是故乡,门前丝路花飘香……丝绸之路与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创造,千百年来成为中国历史的两大标志。它们西行到了河西走廊,终于在嘉峪关这里有了一个最华丽的交汇。这是历史的对接,是文化与文明的强力碰撞,丝绸之路在这里具有长城这样的“骨感”。这里的每一个拐点都有一个亮点,每一个亮点就像一个微笑,微笑可以传递力量,架起彩虹、创造传奇。

现代节拍里根植着古老文化的根须,散发着传奇般的魅力。嘉峪关,如今已经演变为充满迷幻色彩的现代化城市,新时代在这里更会带给你全新的感受:燕子在清澈的湖边低飞呢喃,布谷鸟在枝头欢快地鸣叫,喜鹊在闹市筑巢,麻雀在身边跳跃。人在林中走,花香淡淡来。漫步垂柳依依的湖畔,祁连皑皑白雪在蓝天白云下相伴,“城在水边,水在城中,隔窗能观景,出门便游园”,让人无不感叹“湖光山色、戈壁明珠”的至极奇美。在这块戈壁绿洲中,楼群高耸林立,马路宽敞平阔,五颜六色的小轿车如一条条鱼儿,畅游在大街小巷。在嘉峪关这“戈壁水乡”,西北唯一的“方特欢乐世界”如吉尼斯乐园让人向往,16条航线满载远方的客人来来往往,现代化交通体系四通八达,一列列高铁呼啸而过,驶往丝绸之路的深处……

“感受丝路文化的华美,体悟长城文明的厚重”。历史是我们生长的根须,只有还历史更多的养分,才能催开更艳丽更丰富的花朵,还历史更加浩瀚灿烂的天空。“给我一天,还你千年。”华夏文明的乐章在这里更为激越地奏响,文化繁荣和崛起的前景展现在眼前。这里的人,是嘉峪关这座钢铁基地的开拓者,是古老雄关的守望者,也是华夏文明的传承者,更是现代美好生活的建设者。这里既是丝绸之路,长城之路,也是历史之路,文化之路,更是旅游之路,发展之路。在嘉峪关这块热土上,可以最便捷地辐射和管窥到“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的盛景。

心择一方净土,梦枕一片幽地,这里更可以安放我们心灵的故乡。

作者简介

刘恩友,笔名塬上草,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嘉峪关市作家协会主席。诗歌、报告文学、散文、评论、随笔等作品散见于《诗国》《甘肃日报》《飞天》《陕西文学》《青海湖》《中国文学》《读者欣赏》《视野》等多家报刊。多年来,致力于挖掘嘉峪关的文化内涵、历史变迁和发展变化,撰写的嘉峪关系列报告文学《燕鸣嘉峪关》《丝绸路上的雄关文化之火》《走在城镇化的大道上》分别获得甘肃省新闻奖副刊作品一二三等奖。嘉峪关系列报告文学《移民城市嘉峪关》也受好评。在作家出版社出版有诗集《聆听乡村的寂静》、报告文学《嘉峪关十部曲》。

信息来源:嘉峪关作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8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