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农架规划的“百公里越野自驾游”途经红坪、九道、九湖、木鱼四乡(镇)两县数十个村落,环游线路正好经过原生态村落红坪镇板仓村熊家坪。戊戌年丁月初三,沐浴着乡村振兴的春风,随林区战略办对这里的旅游资源进行探察发现,可建野外宿营地,亦可野考、研学。通过先期的自驾游、徒步户外游,再逐步开发这里独有的特色旅游资源,既满足中外游客之好奇,又带动当地百姓致富,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森林隧道”一路养眼
山民伐薪遇大木,打木楔欲剖数柈分运。木硬楔难入,滞于缝间。是夜,一公熊兴游于此,以臀蹭痒。力猛,致楔弹出,巧哉!木缝瞬间猛合,熊被夹,大惊!欲脱不能,剧痛挣扎,抱木蹦跳,跌滚崖下,摔死于山民宅旁地边。民晨起见之大喜,呼曰:柴与熊掌今兼得!
这个鄂西山区坊间广泛流传的趣闻,据说就发生在红坪镇板仓村的熊家坪。
山外传闻板仓村是和氏璧的故乡,又说那里有许多古树名木。古树往往多故事,和氏璧则影响了十多个成语,这足够吸引人了。
谁想更吸引人的还在后面。
从温水林场麂子沟护林站进入板仓支线,公路仿佛是从林间陡坡的蓬蒿中掰开一缝,车于缝中拱挤而行,一路蜿蜒崎岖,林荫藤蔓,遮光蔽日,恍惚感觉进入森林隧道。偶有松鼠抢道横穿,常见飞鸟跳跃眼前,时闻野鸡扑楞叫喊,山间景致新奇养眼。
登高下低逶迤蛇行约三十公里后,车翻过一道小山梁,眼前豁然一亮,在万山叠嶂的老林深处,竟突然冒出一个精致小巧的村庄:古木田园,缕缕炊烟,幢幢土屋,静谧安然;山边牧羊牛,宅旁唤鸡狗。村民们悠然而有序地耕作生息。累了,喝一碗自酿的土酒。闷了,吼几声自编的山歌。
“三眼洞”下攀瀑探险
来到熊家坪,见大家兴味盎然,村干部乘兴推荐了村旁的景致“三眼洞”溪,说溪涧瀑布甚多,且绝壁上有风、雨、冰三个岩洞,主司当地气候。
匆匆吃过午饭,越过村边柴扉,我们直奔村北一道深涧。向导“山猫子”说,常年有风从溪涧袭来,并指着隘口外向南长着的一片斜林佐证。众人惊叹:这真是“疾风知劲草,久吹树自歪”啊!穿过这片有风力烙印的斜林来到溪边河滩。滩敞阳,溪清透,掬一捧饮,倍感清爽。举头上望水来处,山渐狭渐高。溯溪而上不到三百米便见一瀑从十多米高石槽口处喷涌而下,跌洒于青苔石上。日照水花如珠,水雾草香扑鼻。
自喷瀑处溯溪再上,河道变缓,但也有水流跌宕翻花。人自苔石间跳跃行进,水宽处则脱鞋涉水,不脱者扔“跳石”垫一步,在溜光的顽石和水间绕行。望天只见一线,侧视狭山对拥。举手崖侧折枝蔓,投足溪间沾绿苔。水流潺潺,婉转叮咚,养眼洗肺,吐故纳新。“山猫子”提醒前面还有多个吊瀑需翻山绕远。险水出好景,大家尽量顺溪而上,果然每隔百十米便见一瀑,大瀑小瀑,瀑瀑相连。小瀑无数,大瀑三五,或三两尺水帘,或十数米玉瀑。怪石青苔野花,翠竹斜枝嫩芽,总见出其左右。美景各异,心神俱悦。先说“屏瀑”一处,当地唤做“石门”。此瀑自涧隘跌出处,有巨石突立,犹如古宅照壁,水流从石屏两侧挤出,众皆称奇。凑前抚看,石屏中央如有刻文,痕似“寿”、“春”。不及详判,忍疑离去。再说最高一处近二十米的吊瀑之上有段平坦河道,一侧河岸岩石像叠起的豆腐干被一刀切下,巨大的麻条石如人工砌就。猜想下游那块巨大的“石门屏”莫不是从这里冲下去的?让人惊叹那场水石之切的洪荒之力、洪荒之水、洪荒之久远!更唤起我们对大自然的敬畏惊奇。
除了惊奇还有许多游趣。有棵合抱粗的倒伏木根部朝下正顶着一块方石,像枚巨形图钉躺在河涧挡住去路,大家爬上树干猫步而过,到中段还展臂蹬颤一番,十分韵趣。
当然,无险则无趣。如在通过一悬空的险崖处,只能一人象壁虎般面贴石壁横向前移,似蜘蛛侠,又似慢动作的太空舞步,其状滑稽,可不敢笑,丝毫闪失便会摔下岩坎。
谷涧幽静,阳光花洒。小石鱼在水潭中闪来闪去。也有懒的,那是小娃娃鱼(小鲵),丢下颗石子它还爱动不动。高瀑下绿潭中的黑蛇倒是很亏,刚咬住一只石蛙,硬是被向导用木棍给撵跑。
远看,一对野羊母子从溪边惊跳离去。近看,又见野猪拱地痕迹。到处奇花异草,鸟啾蝶舞,林间充满野性。
晨昏二度绕村有梦
直至返回途中大家才想起问“三眼洞”在何处?“山猫子”斜指半空悬崖:在那高头呢!仰望千仞立壁,戴的草帽都掉到地上,大家只能“望洞兴叹”一番。
返至熊家坪正好吃晚饭,饭后就着黄昏,大家又迫不急待的在庄上转悠起来。
庄上多为单家独院,相距不远,也有聚居的,都各有院落,总共二十来家。日落后村民们各回各家忙自己的事,淡淡炊烟从土屋的一侧冒出。小庄古朴静谧,背后依着环形山。当晚夜空无月,只有繁星眨眼。立村头仰望,让人遐想无限。为不打扰农户的看家狗,我们只在村中心的道上向四周看了看,感叹一番后慢悠悠回到村民李明学家借宿。
李家门前水泥稻场很宽敞,大木门旁挂着“核桃专业合作社”和“药材专业户”的牌子,早年干打垒的土墙房石灰刷的白而干净,长长的跑马檐下靠墙一排小木椅。主人热情的端来木几,放上核桃瓜子,大家随便唠嗑。夜空的星下,田野的微风,庄上的禾苗花香,从土屋边果树菜园间飘来,好不自在。
第二天大早,出门仔细打量,各家都清一色干打垒传统土墙瓦房。当年垒墙的人在当地被称作“土匠”,应具备一定的古朴造屋技艺,现在恐已失传了吧。那墙,有的粉了石灰,有的甚至原始土色。一眼望去,都是儿时的土屋印象,现在农村已很少见。土屋旁,古树下,竹园边。蜂箱、果木、圈栏、水塘都恰到好处。庄上的房屋并非一眼全收,每行百十步,视界大不同。地貌玲珑多变,让人想起高尔夫球场。各家各户,各得其所,互映成趣。鸡犬之声相闻,村道阡陌相通。串门唠嗑早晚便利,抢场应急呼之即到。置身其间,好不安逸,大有误入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感觉。
来到村庄的最高处,只见整个庄子以平坦地势为主,称“坪”,若在平原却算不得。平原少山,一个小土包就被叫做山;而山里坪少,稍微坦豁一点的坡都被叫做坪,本是相对而言。若用无人机航拍,全庄轮廓颇似一张素面朝天的脸:该对称的对称着,该凹凸的凹凸着。额眉在缓坡与靠山相接的台地上,立此下望,眉坎下左右两侧凹陷的眼窝处有两户人家,分别是当年大队的书记、主任。由两眼窝向前正中的连线交叉点是鼻端隆起,此处有一院落,也是村庄的正中点。当年的队部、学校、保管室、合作医疗室都在此,有时外村的人也来这里看电影。在“额眉坎”或“鼻端”上吆喝一声,全庄都听见,片刻能聚齐。“眼”下“鼻”侧的“脸”部是大片的庄稼地,左侧为“学大寨”时期改出的几百亩梯田,石坎垒砌十分工整好看,也是庄上一道风景;右侧则是天然农田。全庄的耕种率很高,作物种满土路边沿,且耕作精细。牛车从山上拉来腐质树叶土倒进畜圈,待熟腐后又拉到地里施肥,作物生产全凭自然农法。各户农具杂物收拾齐整,堆于闲处,保持了庭院整洁。牛羊放于后山坡,鸡豚囿于屋前后。茅厕全无露天,户户卫生良好,几无脏乱印象。
数次回首浮想联翩
庄上台地下坎只一两百米,说笑间穿过森林便到河边。这里处于三眼洞溪下游,首先入眼的便是一个几丈高的瀑布,比昨日所有瀑布都壮观。据介绍,解放前这里曾建过草纸厂,解放后“大跃进”时期引水种稻,这里成渠首。多年前有人又在此筑了道滚水坝,利用老渠引水发电,后来电站关闭,河水也冲豁水泥坝依旧任性流去。山河依旧,水瀑依然。这瀑由远望去,白水生烟。及近而闻,跌雾喷香。水粉扑面,倍觉精神。但真正令人叫绝的是瀑上河道里一连串天然水池,俨然是为仙女下凡准备的浴池,清到翠绿,天然成趣,浪漫惬意。处天地之间,浴青绿之水,吸天地之氧,观天地之景,既浴身又浴心,天人合一,返璞归真。
细看河床,与一侧山崖整体相连,河底被水流洗刷的溜光。在大约一华里河道上几无碎石,十分洁净。流水似刀,在整板河床上雕刻出各种几何形坑池,超乎想象。长河来水,绿翠盈满。深浅各宜,互谐成趣。池与池间隔着一些形状怪异的大石,犹如大自然为人类精心备下的鸳鸯池、母子池、老人池。河边的树枝藤蔓有意无意地飘向池边,如多情美女挑逗,激起人们亲水的冲动,恨不得立马脱个精光,跳进去裸泳一回。有人感叹:“斗转星移,当年欣赏人造,现在崇尚自然。”如今,回归自然本真似乎已成了都市人的奢望!
返程回眸这座纯朴秀丽,玲珑小巧,不染外物的土屋老村,大家情丝绵绵,不愿离去。作为故乡人的我,更是浮想联翩。
摄影:陈光海龚善才李斌
出品
神农架林区文化和旅游局
责编
赵阳
主编
田玮玮
审核
易伟
投稿
bolosir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