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隶属湖北省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秦巴山区腹地。地处鄂西北山地,北属武当山,南属大巴山。东邻房县,北接郧阳区,西北邻陕西省白河县,西交竹溪县、陕西旬阳县,南接神农架林区、重庆市巫溪县。全县版图面积平方公里,山地占总面积80%以上。辖9镇8乡个村,年,竹山县户籍总人口44.66万人,常住人口34.61万人。为堵河文化发源地!
竹山县城竹山古称上庸,西魏废帝元钦因境内茂林修竹、山清水秀而改称“竹山”。曾是尧之子丹朱的封地,丹朱少愚顽,尧为教化他特地发明围棋,史称“尧时庸人善弈,性狂放狡黠”。这里是巴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和伏羲推演先天八卦的地方。据《尚书·牧誓》记载,公元前年,周武王会同巴师八国,共同伐纣,战于牧野。庸国位居八国之首。春秋中期,“唯庸人善战,秦楚不敌也”。
竹山潘口水电站公元前年,庸国趁楚国灾荒,起兵东进,不料反被楚庄王联合西部的巴国、秦国所灭,国土被楚、秦、巴三国瓜分。成语“庸人自扰”因此而来。此后,楚人吸收庸国的先进文化,国力大增。梁启超曾就此评价说:“楚庄即位三年,联秦、巴之师灭庸,春秋一大事也。”巴庸世为楚病,巴服而庸灭,楚无内忧,得以全力争中原。”更为重要的是楚人兼并上庸国后吸收了庸先进文化国力大增,据考证,屈原先祖是庸人,庸文化成为楚文化的先河。
竹山宝丰女娲山楚灭庸后,庸人逃至湘西北,在境内溪河定居,怀念故国,遂将溪名命为“大庸溪”。因此,竹山、竹溪一带也称“上庸”,张家界市(原大庸市)一带称为“下庸”。
东汉建安二十年(年)析汉中郡置上庸郡,属荆州,治所在上庸县(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四十里堵水北岸),上庸郡辖北巫、安乐、武陵、安富、微阳5县。
年(建安二十五年即曹丕黄初元年),孟达降魏,袭刘封,刘封逃回蜀国,魏合并房陵、上庸、西城3郡为新城郡。
年(太和二年)魏分新城之上庸、武陵、北巫3县为上庸郡,治上庸。
年(太和四年),撤上庸郡并入锡郡。
年(景初元年),分魏兴郡之微阳县和锡郡之安富、上庸2县并为上庸郡。嘉平年间又撤上庸郡,至年(甘露四年)复置。
年(晋武帝泰始元年),上庸郡辖上庸、富安、微阳、上康、武陵5县,属荆州。辖境约当今湖北竹山、竹溪二县及十堰市与陕西平利、镇坪二县地.
年(宋武帝永初二年),上庸郡辖上庸、北巫、富安、微阳、武陵、新安、吉阳7县,属梁州。
年(齐武帝永明二年),上庸郡辖上庸、武陵、齐安、北巫、上廉、新丰、新安、吉阳8县。
年(梁武帝天监二年),改称上庸郡为新丰郡。
年(隋开皇十八年),改罗州为房州,领竹山、上庸三县。大业三年废州置郡,郡治在擂鼓与竹溪界边的县河堡,领光迁(房县),永清(保康)、竹山、上庸四县。
年始(宋开宝年间),上庸县并入竹山县,奠定了沿用至今的竹山县建制规模范围与名称。“竹山县”的历史开始了。
竹山上庸镇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移民给竹山堵河文化带来新鲜血液和冲击!
第一次是明代成化年间的荆襄大移民浪潮。明朝周洪谟在《创置郧阳府纪》中说:“成化七年,荆襄流民百万,有司逐之,渴疫者过半。天子籍流民十二万三千余户,因割竹山之地置竹溪,割郧津之地置郧西,使流寓、本著参错以居。于是就郧县城置郧阳府,以统房、竹六县。”此次移民仅堵河流域的竹山、竹溪一带即安置七万余户近三十万人。其数目大于土著人一倍。
第二次是清朝末年太平天国和白莲教起义军残余大量逃入竹山,以隐蔽形式定居下来,约有5万余人,繁衍为特殊的部族。据《清史稿》载:竹山一直是白莲教和太平军的大本营,也是他们劫后余生的幸存之地。据《竹山县志》记载:“竹山匪患连绵不绝,每三年平均一次大暴动”。竹山近一千多年历史上爆发过余次大大小小的起义。
第三次机遇是抗日战争时期,武昌、黄冈一带的商人被迫迁徙于堵河,这时,为逃避战乱,约有8万人逃进竹山、竹溪一带定居,并产生城关、宝丰、官渡这样较繁华的秦巴集市。
也是由于外来移民的原因,在竹山竹溪地区形成特殊的江淮官话方言岛,在这里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的结合,加上两竹地区人民乐观的天性,使得两竹地区方言的诙谐风趣幽默,十堰境内如果说方言听起来比较有趣好听的非两竹地区莫属!
如今竹山县作为十堰市唯一一个入选千年古县的地区,作为水电明珠、中国绿松石之乡,堵河文化发源地,未来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