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神农架有家昆虫工厂以虫防虫,千万

技术人员正在松树林里安装诱捕器。(视界网巍家锋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汉泽通讯员王欣魏家锋

5月的神农架,碧波漫卷,松涛阵阵。

“生机勃勃的里,我们列兵千万严阵以待。”神农架林区党委常委、林业管理局局长王兴林说,防御的“我方”是花绒寄甲,“敌方”则是松材线虫的中间宿主——松墨天牛。

年以来,神农架通过“以虫防虫”的方式,在辖区投放花绒寄甲成虫20万余头,虫卵万余粒,成功把松材线虫病拒之门外。

“狼狈为奸”害松树

5月16日,登上神农架林区与保康县交界的阳日镇小蛇湾山顶,成片的马尾松翻越座座山头,一眼望不到边。

向东看,远处松林中几处“红树”格外显眼。“那不是风景,而是松树受灾留下的痕迹。”神农架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繁育场场长易家喜说,“红树”是因松材线虫病死亡的松树。

易家喜介绍,松材线虫在树干内遇到松香,就会变得异常兴奋,不仅飞速繁殖,还会疯狂取食,导致树干的边材千疮百孔,整棵树就会失水枯死。因此,松材线虫病也被称为“松树癌症”。

松材线虫属线虫动物,它无腿无翅、行动不便,无法在树木间“行走”。而此时,另一种寄生在松树上的害虫松墨天牛,便充当松材线虫的“交通工具”。

松墨天牛是一种昆虫,体长约2厘米,它啃食树干,喜欢在死树上产卵。松墨天牛一般不会将松树致死,可怕的是其身上携带着大量的松材线虫。在它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时,也把松材线虫带到相应的树上。顺着松墨天牛啃伤的树木蛀孔,松材线虫顺利进入树干。资料显示,每只松墨天牛可携带成条至1万条松材线虫。

“松墨天牛、松材线虫狼狈为奸。”神农架林区林科所党支部书记向劲松介绍,二者合体,松材线虫病就会一传十,十传百,松树一旦感染,最快40天就枯死,若不及时有效处理,3年至5年就会造成大面积松树毁灭,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

据介绍,松墨天牛和松材线虫大多生活在松属针叶树上,目前可知的感病树种达60多种,尤以黑松、马尾松最易感染。年,国家林业局发布“主要林木有害生物成灾标准”,把松材线虫病列为“重要(典型)有害生物的植物病害”,是一棵病树也可成灾的特例。

构筑三合一“防御系统”

资料显示,我国最早于年发现松材线虫病。年,我省首次发现该病例。至年,松材线虫病疫情已蔓延至我省13个市州,覆盖我省除神农架外的所有马尾松主要分布区。

神农架林区有松树资源万余亩,约占全省松林面积的十分之一。“松材线虫病已对林区形成合围之势。”向劲松说,神农架毗邻的房县、竹山、保康、兴山、巴东等地均出现该疫情。神农架的防控任务十分艰巨。

神农架是“华中屋脊”,境内山高林密,海拔超过米的山峰有20多个,树木一旦染病后防治难度更大,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国内最先进的防治理念就是以虫防虫,通过遏制松墨天牛,切断松材线虫的传播途径。”易家喜说,通常可以喷洒药物防治,但对于生物多样分布的神农架,喷药就是“杀敌一千,自伤一万”。

5月16日,在阳日镇小蛇湾松林中,神农架林区林业管理局森防站副站长谢志强小心翼翼地从塑料盒中取出几头花绒寄甲虫,然后把它们放到松树树干的底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花绒寄甲虫全身深褐色,长约1厘米,与小拇指指甲差不多大小。它们在树干上慢慢爬动,不一会儿钻进粗糙的树皮内。

“花绒寄甲是松墨天牛的天敌。”谢志强介绍,花绒寄甲会准确找到松墨天牛在树干上咬食的蛀孔,并在附近产卵。孵化后的幼虫会自行爬进蛀孔,找到松墨天牛的幼虫或蛹后在其体表寄生,然后以其为食,从而将松墨天牛幼虫杀死。

随后,工作人员将一个装有花绒寄甲虫卵的绿色盒子钉在树干离地1.5米处。“这一盒有粒虫卵。”工作人员说,初夏时节,花绒寄甲虫卵7天内会长成幼虫。

不远处,几套“马灯”一样的松墨天牛诱捕器被挂在松树上。“诱捕器能发出松墨天牛喜欢的气味。”工作人员称,松墨天牛进入诱捕器后,就无法爬出。同时,诱捕器上装有定位系统,工作人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前往查看,通过捕获量分析该片松林内的松墨天牛分布情况。

“虫、卵、诱捕器三合一,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防御系统。”易家喜介绍,通过这些方法,虽然不能把所有的松墨天牛消灭,但可以把总体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实现“有虫无灾”。

上亿“虫兵”销外地

在神农架林区松柏镇盘水生态产业园,有一座被喻为“昆虫天敌工厂”的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繁育场,占地10余亩,有7间培养室、4间饲养室、2间人工气候室。

据介绍,该繁育场是我省唯一一家集科研、开发、培育、生产、销售“昆虫天敌”的科研机构,年7月建成以来,通过模拟昆虫生长环境进行工厂化繁育,已成功繁育松墨天牛、美国白蛾、银杏大蚕蛾等害虫的天敌。

生产车间内,技术人员正3人一组开展花绒寄甲人工饲养流水线作业。“花绒寄甲从产卵到孵化周期约7天,我们要赶在虫卵孵化前3天取一次卵,然后对虫卵冷藏。”技术人员说,通过前期研究、培育,他们已繁育出肿腿蜂、花绒寄甲两种松墨天牛的天敌。

在花绒寄甲培养室,只见用于繁殖幼虫的试管整齐地摆放在实验平台上,试管内一条条幼虫来回扭动着躯体,充满活力。技术人员说,每根试管内可繁育3至4头花绒寄甲。

“一物降一物,用自然规律进行病虫防控,已得到广泛认可。”易家喜说,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因使用化学农药给环境带来的污染,提高森林的自我调节能力,同时不会诱发害虫的抗药性,防治效果更加可持续化。

目前,繁育场可年生产肿腿蜂余万头、花绒寄甲成虫百万余头、花绒寄甲卵粒1亿余粒。

批量化的生产收到外地客户的订单。4月28日,万头管式肿腿蜂和头花绒寄甲从神农架奔赴荆州;5月8日,6万头花绒寄甲成虫运抵恩施……

“去年,‘虫兵’销往湖南、江苏、江西、山东、安徽等地,销售额余万元。”易家喜说,繁育场今年计划销售各类花绒寄甲成虫万头,花绒寄甲卵卡30万盒,管氏肿腿蜂10万管,销售额可达万元。

花绒寄甲成虫被投到树干底部后,能准确找到“敌虫”的位置。(视界网魏家锋摄)

来源:湖北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34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