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的一天新华社记者直击湖北保卫

新华社武汉2月18日电题:战“疫”的一天——新华社记者直击湖北保卫战

新华社记者

2月18日,明媚的阳光,给依然寒冷的武汉,带来一丝春天的气息。

武汉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已连续四天降至以下,当前疫情防控呈现一些积极变化。但是,形势依然胶着对垒,战斗仍是最为吃劲的状态。

总攻号角已经吹响。新华社记者带你进入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见证湖北保卫战的一天。

记者黎昌政、胡喆、李劲峰:出发,向着“红区”。

2月6日,新华社记者胡喆(左)在医院采访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医院院长刘清泉。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从笔记本到录音笔,从相机到三脚架。当然,最重要的还有外出采访的防护装备。一切就绪,迎着朝阳,新华社武汉前方报道团队7名记者,前往华中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这里是新冠肺炎医院。

具医院,是目前接受重症、医院,也是病亡率快速降低的地方。

2月4日,新华社记者李劲峰(右)医院施工工地上采访。新华社发

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18日发布通报,全省目前仍在院治疗的重症例、危重症例。

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是疫情防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衡量疫情防控成效的检验标准。俗称“红区”的重症隔离区,就是医护人员与死神争夺生命的关键战场。

记者梁建强:疫情之中,这里宛如一艘生命之舟。

2月18日,记者梁建强(右)医院采访。新华社发

由体育馆、会展中心医院,用于收治确诊新冠肺炎的轻症患者。与传统意义上的“红区”不同,这里是与疫情战斗的又一个主战场。

上午9时,我和同事方医院,新一批24名患者正在为出院作最后准备。他们将在下午3点正式“出舱”。医院一个新的纪录——医院,出院人数即将破百,达人。

医院副院长梁锦军介绍,医院不仅破解了大量轻症患者的“收治难”问题,又直接推动了控制传染源这一目标的实现。此前,医院已分四批出院78人,治愈率已达8.62%。

截至2月16日,武汉市已建成11座医院,计划床位张。床位匮乏,一度是确诊病人望眼欲穿的锥心之痛,而今,一座座医院的兴建,正在为更多患者点亮希望。

2月17日,在武汉客厅医院,一名患者将写下心愿的纸条贴上“信心树”。新华社发

令我记忆尤为深刻的一幕是,武汉客厅医院中,有人用红纸贴出了一棵“信心树”。医务人员和患者们纷纷用便利贴留言,给树上挂满“叶子”。有人写下了这样的话——“愿抗疫胜利,平安回家,加油!”

记者侯文坤:隔离,就是阻断病毒传播。

2月6日,湖北分社记者侯文坤(右二)在医院采访出院患者。新华社发

每个隔离房间均为原酒店标准间,各类配套设施齐全,统一配送一日三餐。同时,还为有需求的留观者提供零食、书籍等服务,只需携带必需的衣物即可入住……跟随工作人员的脚步,我来到位于武汉小东门的一个武昌区密切接触者集中医学隔离点。

眼下,武汉正在拉网式排查“四类人员”,同时也提出了五个“百分之百”工作目标,其中重要一环就是密切接触者百分之百隔离。为确保应收尽收,武汉市征用党校、宾馆、酒店等地改造为集中隔离观察点,对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工作人员告诉我,该处隔离观察点共设7层,可安置70名密切接触者,观察点设置了隔离区、半污染区、缓冲区和清洁区四个区域。

正好巧遇一个密切接触者入住,体温检测,信息登记,告知隔离期间注意事项……这位市民在医护人员引导下,消失在我的视野外,他将乘坐指定的专用电梯至隔离区。

为做好密切接触者的服务和管理,这个隔离点配备了包括3医3护在内的18名工作人员驻守现场,提供24小时隔离观察、生活服务、心理疏导、安全管理等服务内容。

截至17日,湖北省累计追踪密切接触者人,尚在接受医学观察人。

短暂的别离,是为了长久的相聚。期待春暖花开我们一起回家。

记者熊琦:不幸的消息,突如其来。

2月5日,武汉医院收治首批患者,新华社记者熊琦在江汉医院隔离区内采访拍摄。新华社发

医院院长刘智明因感染新冠肺炎于18日上午去世。他可能是全国第一医院院长。

又一位白衣战士倒在了抗疫火线上。

在去世前,他最担心的还是他的战友们。医院医院之一,他一直都要求同事们做好防护,得知自己受到感染后,刘智明询问与他接触过的每一位同事,“如果我们有事,他会觉得很内疚。”医院的一名工作人员哽咽地告诉记者。

截至2月11日24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全国共报告医务人员确诊病例例,已有6名医护人员以身殉职。

战友倒下,战事未休。没有时间悲痛,也无暇感伤,擦干眼泪,又继续走上战场。

在抗疫一线战斗了一个多月,我曾四次进入隔离区,见证了医护人员全力以赴与疫魔竞速。

其实,这座有着多万人口的城市,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努力奋力抗击。举目四望,我看见全国各地伸出的援手,正在拼命拯救这座城市。

记者李思远、潘志伟:疫情防控,难在基层。

2月15日,新华社记者李思远(右一)在武汉市硚口区利济路附近采访交警。新华社发

武汉市17日开始为期3天的集中拉网式大排查,提出要摸清底数,不落一人一户,坚决遏制疫情扩散蔓延。我们18日走访青山区工人村街道青和居社区,发现住宅小区封闭管理趋紧。

“除就医以及防疫情、保运行等岗位人员外,其他居民一律不得外出。”我们在青和居东区门岗处看到,小区出入口已经被围栏封闭,社区工作人员正对个别想要外出的居民耐心劝导。

1月28日,新华社记者潘志伟在武汉天河机场采访抢运援助物资。新华社记者程敏摄

青和居社区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名居民中,老人超过人。社区党总支书记桂小妹说,一大早,社区就派出15个小组到社区进行挨家挨户排查,预计当天就可以完成95%。

在社区第三网格,一栋居民楼集中了户居民。网格员李文丽穿着雨衣改装的防护服挨家挨户巡查:敲门,询问基本情况,测体温,登记好每家每户的需求。一上午奔走之后,李文丽共完成户居民的巡查。“手指都敲疼了。”李文丽淡淡地说。

采访时,记者问到李文丽的家庭情况,她突然把头扭向一边,瞬间泪目:“我想起了6岁的孩子,从大年初一之后就再也没见到他。”

2月9日,新华社记者方亚东(左)、冯国栋(中)在武汉市武昌区大东门社区采访社区工作人员。新华社发

社区就是这样琐碎而真实,大排查任务紧急而繁重,社区工作者压力巨大。

江城“水暖”,社区先知。透过社区,看懂武汉。希望我们的城市早日从疫情的阴霾中走出,恢复往日的平静秀丽。

记者伍晓阳胡虎虎陈罡:农村疫情防控,不容懈怠。

2月10日,新华社记者伍晓阳(右)在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袁湖村采访农村防疫。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孝感是湖北省除武汉之外疫情最重的市州。我们来到孝南区杨店镇浐川村,这也是我们在孝感的第13天。

全村户人,其中武汉返乡人员人,有2人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目前,一人已治愈,密切接触者4人已解除观察;另一人14日被确诊,15名密切接触者已分别被送到集中观察点。

2月8日,新华社记者胡虎虎在孝感市孝南区疾控中心写稿。新华社发

国道线从浐川村穿村而过,道路两旁有不少居民住宅。村干部和志愿者在路旁“站岗”,房屋大门紧闭,没有人在路上溜达、聚集。在浐川村通往邱畈村的检查点,村民秦如康等人在这里“守卡”,登记信息、测量体温。

“防控措施我们抓得很紧,绝不能有半点含糊。”村党总支书记秦国华说。

我们在秦家大湾看到,有的在家中关着门,有的在院子里晒太阳,村里一片平静,没有人串门或聚集。

2月15日,新华社记者陈罡在孝感市孝南区新华社区出镜录制报道。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在湖北各个市州,农村各种“硬核”防控措施,土味十足,却管用见效。2月17日,神农架林区累计确诊的10例病例全部治愈,实现确诊、疑似病例“双清零”。

记者喻珮:发布,传递信息,更传递信心。

2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湖北武汉举行新闻发布会,新华社记者喻珮视频连线提问。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日常生活保障问题是大家非常关心的。请问,实行更严封闭管理后,城乡居民基本生活如何保障?”在5G网络直播中的发布会上,我以视频连线的方式代表新华社提问。

本场新闻发布会聚焦解读省委、省政府关于全力以赴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意见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强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通告。

这是湖北吹响全面反攻的号角,全省将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更果断的措施,早日稳定局势,早日扭转局势。

随着疫情的发展,发布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57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