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民歌
兴山县汉时属南郡,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年)析秭归北界置兴山。位于大巴山余脉,长江西陵峡北侧,东邻宜昌市、保康县,南连秭归县,北靠神农架林区,西接巴东县。总人口18.52万人,国土面积平方公里。
兴山民歌分布于兴山县各乡镇及其东、南、北部的周边地区。
土风土韵的兴山民歌兴山民歌渊源流长,年在黄翔鹏先生的帮助下,对宋代从湖北江陵迁至今福建永安市丰田村人的族谱和大腔戏的考证,将其确认为“荆楚古歌”的遗存,至少已有多年的历史了。还可从曾侯乙、西周、商代的编钟,特别是本地区长阳县出土的商周青铜猪磬的音列结构中找到印证。
“兴山民歌”因其特有的“兴山三度音程”而得名。
兴山民歌音调奇特,无法记谱,让人不识音高、不辨调试、不易歌唱。其实,它在音阶结构中含有一个介于大、小三度之间的音程,被文化部命名为“兴山三度音程”,也称“三音歌”。现代人听来,似乎发音不准,钢琴等西洋乐器也演奏不了,惟有编钟、古筝等中国传统乐器能够弹奏出这种音调。这个“跑调”了的独特音阶,证明了在巴楚音乐文化中存在着与出土乐器相一致的律学原理,更推翻了“中国音乐西来说”
代表作品:
有《征东》、《征西》、《薛刚反唐》、《十送》、《十想》、《五更》等。
非物质文化演出兴山民歌主要价值在于:
1.兴山古歌在一片失传声中传承了下来,证明了我国传统音乐顽强的生命力;
2.证明我国有独特的本土音乐;
3.揭示了荆楚古歌的面貌;
4.独特的乐律学原理将丰富我国的音乐理论,填补世界音乐理论的空白;
5证明了我国民间艺术实践中,存在着与出土乐器相一致的律学原理;
6.揭示了音分左右的音程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一个久远的、客观存在的常规音程;
7.见证了我国民间“鸡鸣歌”唱法的持久性与科学性;
8.作为文化纽带,有助于我国南方多个民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团结。
保护与传承
陈家珍作为“兴山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有更多的人来了解并学唱这些歌。可令人担忧的是,愿意学的人并不多,会唱的人也越来越少。在现代流行音乐熏陶下长大的新一代,很难接受兴山民歌这种“哭腔”的古老音乐,更别说学唱了。
可陈家珍老人从未放弃,她一直在做着这方面的努力。
全家都会唱兴山民歌在她的叮嘱和鼓舞下,她的一大家人,四代同堂,人人都会唱民歌。其中,二女儿万梅知、小女儿万会知都是该项目的省级传承人,二儿媳王英菊、外孙余长坤是市级传承人。如今,年仅9岁的小孙子万瑞峰和更小的重外孙女余思懿也已学得有模有样。2014年,宜昌市曾举办过一个非遗文化培训班,他们一家四世同台演出,轰动不小。
此外,从2006年起,老人先后在兴山县高岚小学、黄粮小学、实验小学负责教唱兴山民歌,真正履行着一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责任。
教学生唱兴山民歌年2月,陈家珍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兴山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我国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田青、乔建中,称其是当之无愧的“三峡民歌王”、“鄂西歌后”。